三年的疫情讓中國企業一直“壓力山大”,在謀生存和謀發間尋求突破。尤其是2022年以來,奧密克戎新冠疫情在全國多個城市暴發,對中國經濟影響明顯。具體來看,全國就業、消費數據不容樂觀。今年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降至-3.53%,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5.8%。尤其是近期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上海,數據更是下滑嚴重。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數據顯示,4月上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下滑61.5%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48.3%。G7物聯的數據顯示,4月上海公路貨運流量較去年同期下滑83.7%,全國公路貨運指數同比下滑26.6%……
而此時,屋漏偏逢連夜雨,俄烏戰爭打響,并還在繼續,美國不斷公布所謂的“未經核實名單”,一批又一批中國企業被列入其中,不僅僅包含了半導體、智能汽車等科技公司,陸續有政府部門、高校、國家實驗室、普通生產型企業也被列入其中,名單已經有600多家中國企業。這些中國企業將不再允許從美國進口如芯片、操作系統、信息科技等創新技術。
這不僅僅是斷了中國科技企業的上游生態鏈,還讓正在使用美國IT產品的很多最終用戶被“卡”住了脖子。一時間,中國面臨著缺“芯”(芯片)少“魂”(操作系統)的尷尬境地。面對雙重“打擊”中國企業該怎么辦?
疫情和局部戰爭是全球的危機,需要做的工作很多,政府和社會各層面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努力。企業尤其是一些出口企業需要實現雙循環,并進一步加大內循環。中國的市場很大,還有很多待開發的二級、三級市場、縣域市場等等,要想盡一切辦法觸及到自己的用戶。
沒有擁抱互聯網的企業在疫情期間吃了不少虧,在后疫情時代,上云、擁抱互聯網是這些企業的第一要務。2020年疫情剛剛爆發時,很多企業一時間無所應對,只能在家等著疫情過去,但有一些企業迅速轉為線上辦公,互聯網銷售,在接下來的三年疫情中扛了過來。
疫情終將過去,但影響仍然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。而國際局勢變革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的觸動非同小可。我們可以看到進入到美國黑名單的有很多智能車企,汽車芯片短缺大概導致2021年中國汽車減產了15%-20%。而芯片價格的上漲直接導致了深圳一些科技企業倒閉。
在全球,領先的芯片技術都掌握在美國科技公司手中,為了最終擺脫這一掣肘,中國加大了包括在芯片、操作系統在內的自主創新力度。同時,國家一再強調要加大自主軟件的開發,5月25日的《人民日報》刊登了題為《讓更多國產軟件大顯身手》的文章,進一步強調“中國軟件業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把創新主動權、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;作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底座,軟件產業做大做強正當其時!”
信息技術廠商不斷的創新發展,打造中國標準、中國體系、中國方案,也成長了一批優質中國信息化本土企業。中國用戶也在尋求信息技術國產化轉型。在今天的國際局勢下,猝不及防地被美國列入“黑名單”將會給企業業務帶來致命的打擊。只有提前預警,早日轉型才能提前化解危機。
在中國,很多企業已經走在了信息技術國產化轉型的前列,我們看到有很多大型物流集團、大型航空材料生產企業、電力企業、政府機關、事業單位已經開啟了全面的國產化替代,并取得了相當的成效。中國的芯片、操作系統、中間件、數據庫、云計算、大數據可以很好的完成業務支撐,為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樹立了標桿,為國產化信息技術增添了信心。
面對疫情和美國實體清單,我們要做的必然是自力更生,自主創新,在技術上擺脫束縛,看好未來前景發展,堅定信心,拼搏努力,大家攜起手來,團結一致,共克時艱,終將撥云見日,創造輝煌。